深圳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深圳|广州DBA博士招生信息网】 
最新报名:
6小时前,深圳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加入企业投资总裁班,6小时前,东莞**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执行董事 加入资本运营作总裁班,6小时前,深圳市*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加入高级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3小时前,惠州***实业有限公司 总经理 加入工商管理(EMBA)总裁班,3小时前,惠州**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加入工商管理(MBA)总裁班,1小时前,深圳***金融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长 加入PE私募股权投资总裁班
商学院banner图

深圳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发布时间:2018-11-21 15:12:00

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

研究方向

专业方向: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创意媒体与城市传播

指导教师:吴予敏、辜晓进、王晓华 、 冯广超李蕾蕾

考核科目

硕博连读:外语素质(硕博连读),专业素质(硕博连读),研究潜力(硕博连读)

申请考核:外语素质(申请考核制),专业素质(申请考核制),研究潜力(申请考核制)


学院及专业介绍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于201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设立。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设在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和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学博士点依托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是广东省重点优势学科。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从20世纪80年代创建于我国改革开放的首善之地深圳特区,相继创建了我国高校中第一个大众传播系、第一个公共关系专业、最早的广告学专业、广东省高校第一个新闻传播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广东省重点学科,在师资实力、办学实力、科研实力和国际化水平等方面居于国内高校新闻传播学科前列。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现有专职教师38名,教授 13名、副教授17名、博士29名、海外归国留学高层次人才19名,其中有教育部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省市各级学术领军人才9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33名、国际学术期刊编委或特邀评审专家7名,还邀请境内外著名学者3名担任特聘教授。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立足深圳经济特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将新闻传播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突出高新科技引领的“全媒体、产学研、国际化”特色发展,聚焦学术前沿,活跃开展高层次学术研究。近5年主持科研项目176项,包含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和青年项目12个、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4个、广东省社科项目20个、国际合作项目7个等,高水平学术成果突出,获得了8项学术奖励,包括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国新闻传播学创新奖、新闻传播学年度学术论著奖、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等。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具有十分雄厚的办学条件,政府投入近2亿建成了传播学院教研大楼,累计投入6891.5万元,建设了数字电话和网络舆情调查、数字媒体创意设计、数字化广告监测、媒体资源管理、数字影视制作、数字媒体与虚拟仿真研究等实验室,在腾讯公司、深圳报业、广电、出版等媒体集团建立了数十个研究生实践基地;与美国麻省理工、斯坦福、丹佛、宾州州立、密苏里、南加州、威斯康星州立、英国威尔士、威斯敏斯特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大学、浸会大学、日本电通集团等建立了学术合作交流或研究生交流项目。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点由各方向博士生导师带领组成研究生培养师资团队。现设立4个研究方向:

1、传播学。深入探索传播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凸显中国问题意识,突出本学科在中国传播思想史、媒介环境学、媒介社会学方面的学术优势;把握网络化、数字化、城市化和国际化进程,研究新移民城市的媒介化社会交往、新媒体传播的社会文化效应、公共传播和社会建设等前沿课题。

2、新闻学。把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主要研究中外新闻传媒转型发展比较、我国主流媒体集团改革创新发展、融合媒体新闻内容生产、新闻舆论公信力和引导力、影像新闻、数据新闻和智能新闻等新业态,以及百年中国新闻史论的发展。

3、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从高新科技引领传媒经济新业态发展着眼,主要研究数字化时代广告理论、传媒新经济、整合品牌传播、消费行为和广告认知、广告管理、广告效果、广告法规和广告文化以及娱乐经济等。

4、创意媒体与城市传播。结合文化地理学和艺术符号学,研究媒介地理、景观符号、数字媒体创意、视觉及影视传播、城市创意产业。在城市形象、创意产业集群、数字色彩和图形、动漫和互动游戏、城市空间创意等研究上凸显特色。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传媒科技和新业态高歌猛进的深圳,朝气蓬勃的深圳大学竭诚欢迎一切有志于从事高端学术研究的青年报考新闻传播学博士生!


报考要求

须具备《深圳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中规定的各项报考条件,并参照《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2019年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实施细则》。


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经济决策专业
研究方向

优化决策与市场行为

指导教师:牛奔 , 李丽 , 林旭东 , ZHANG QINGYU , 周志民


考核科目

硕博连读:外语素质(硕博连读),专业素质(硕博连读),研究潜力(硕博连读)

申请考核:外语素质(申请考核制),专业素质(申请考核制),研究潜力(申请考核制)


学院及专业介绍

学院介绍:

管理学院是集文理工于一身的综合管理人才培养机构,目前有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5个系,开设工商管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6个本科专业;并拥有1个“管理科学与经济决策”博士授权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行政管理”3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硕士(MBA)、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2个专业学位点。


管理科学与经济决策(二级学科):

“管理科学与经济决策”为深圳大学一级学科“理论经济学”下的目录外二级学科。“管理科学与经济决策”面向新时代的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等新经济现象,以资源有效利用为主要目的,以创新思维为基础,融合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等学科,探索能够反映新时代经济下的客观规律,以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新型学科。


2019年博士招生研究方向:优化决策。该方向致力于借助运用计量经济学、数据建模方法等科学的手段进行信息收集、数据挖掘以及分类与预测,在该技术手段的辅助下运用优化理论方法解决现实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比如企业投资组合选择、供应链管理与控制,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与优化等,给出企业管理中优化决策方案,提高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科学决策水平。


导师介绍:

牛奔教授,学术主页1: https://ma.szu.edu.cn/szll/axs/glkxx/nb.htm

学术主页2: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9%9B%E5%A5%94/2767076?fr=aladdin


报考要求

院级报考要求与学校相关工作方案报考要求一致。

光电工程学院:光学工程专业

研究方向
  
1、光电信息技术:刘进元 , 王科 , 张秀文 , 周非凡 , 刘丽炜 , 吕有明 , 彭争春 , 屈军乐 , 邵永红 , 时玉萌 , SOMEKH MICHAEL GEOFFREY , 宋军
2、激光技术与系统:范滇元 , 文侨 , 徐世祥 , 闫培光
3、光子技术与器件:杜路平 , 张晗 , 张文静 , 李学金 , 廖常锐 , 苏陈良 , TYMISH YURIYOVYCH OHULCHANSKYY , 汪国平 , 王义平 , 王鹏飞 , 曾昱嘉
4、光学技术与仪器:方晖 , 李景镇 , 刘晓利 , 闵长俊 , 王雷 , YU FU , 于起峰 , 袁小聪

考核科目

考试方式

1、硕博连读:外语素质(硕博连读),专业素质(硕博连读),研究潜力(硕博连读) 硕博连读

2、申请考核:外语素质(申请考核制),专业素质(申请考核制),研究潜力(申请考核制)


申请考核

学院及专业介绍

1. 光电信息技术:
研究内容包括极端条件下光电探测技术;生命科学和医学中的光学新方法和新手段;微纳米光学技术在生物光子学中的新方法;成像与显示的新原理与新技术;纳米分辨荧光显微成像技术;


2. 激光技术与系统:

研究内容包括光纤激光器件;太赫兹波产生和成像技术;超短激光脉冲的产生、放大、压缩与测量技术;非线性光学频率变换;


3. 光子技术与器件:

研究内容包括化合物半导体光电材料及器件;有机光电子材料及器件;微纳器件及光机电集成;光纤传感器件与技术;微纳光子信息技术。


4. 光学技术与仪器:

研究内容包括三维数字成像及造型理论与技术;光学信息安全理论与技术;数字光学与计算成像;光学测量与仪器;拉曼和光声成像技术与仪器。


主要课程设置

政治理论、外语(基础外语和专业外语)、非线性数学分析、随机过程、科学计算专题选讲、多元统计分析,电子学、超快激光技术、固体量子场论、光学信息安全导论、纳米成像、X射线光学、统计光学、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计算机视觉中的多视几何、激光原理与技术、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有机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高速摄影技术,光学传感技术、先进光学制造技术、全息学原理、仪器光学、超快激光与超快电子学、光纤光栅原理及应用、微纳光纤技术等。

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高校、企业、研究所及光电领域相关高科技企业。进入高校工作的比率约为80%,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比率约为10%,进入光电领域相关高科技企业的比率约为10%。


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光机电工程与应用专业

研究方向
  
1、纳米表面与光机电应用方向(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   刁东风
2、光电子技术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徐平
3、微电子技术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QIAN ZHENGFANG
4、光电传感检测与智能电网控制方向(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   彭建春

考核科目

考试方式
1、硕博连读   外语素质(硕博连读),专业素质(硕博连读),研究潜力(硕博连读) 硕博连读

2、申请考核   外语素质(申请考核制),专业素质(申请考核制),研究潜力(申请考核制)


申请考核
 
学院及专业介绍

学院简介:

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机电)(主页:https://cmce.szu.edu.cn/)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主页:http://cest.szu.edu.cn/)
 

学院简介:

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成立于1984年。学院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员工112人,其中专任教研人员83人、双聘院士2人、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19人、副教授2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81人。全日制在校生1681人,其中本科生1265人,研究生416人。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光学工程(共建);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光机电工程与应用; 2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机械工程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建有广东省微纳光机电工程技术1个省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模具先进制造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和电磁控制等3个市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机械基础、工程训练、自动化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这些科研平台的建立为研究生的科研、实践技能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条件。学院教师近三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5项,项目总经费达5000万元以上。近三年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0余篇。共出版专著10余部。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深圳市科技创新奖等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6项;转让科研成果12项。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视野开阔、注重实际、乐于创新、崇尚竞争”等特点,已有一批毕业生在创新创业上崭露头角。经长期建设,学院形成了在机电纳米表面工程、微细加工先进制造、机电检测与传感,智能控制与装备、轨道交通、光伏发电及智能电网等领域的研究特色与优势,目标定位在国际学术前沿及国家重大需求两方面的一流学科建设。
 

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6年,前身可追溯到1995年深圳大学理学院应用物理系的光电子技术专业,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学院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光机电工程与应用博士点,光学工程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在校本科学生100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在站博士后150余人。


60多名专职教师中包括正教授12人、副教授17人。98%的专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87%的专职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教师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1人、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人、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学科评审专家4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人、教育部教指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省校级千百十人才9人、深圳市“双百计划”人选1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11人、深圳市特贴专家2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11人、双聘院士2名及名誉教授多位。


学院拥有深圳市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柔性存储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学院科研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师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市长奖1项,深圳市科技进步奖5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奖1项。


目前学院承担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103项,科研项目总经费6319万元,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出版著作6部,近五年教师发表论文377篇,有302篇被SCI收录。
 
 
0803Z2光机电工程与应用(二级学科):

专业介绍:

光机电工程与应用研究是当今国际上热门的综合交叉科学研究领域之一,在机电工程与光电子器件日趋集成化和精密化的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它所研究的是利用光、机、电、材料耦合,基于先进光电技术进行复杂微结构加工过程智能控制与应用、阐明纳米表面的制造原理与光磁机电特性形成规律,进行光电传感检测技术的开发并实现其在智能电网自治控制上的应用。其内容涵盖光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新能源工程、物理化学以及微纳制造和材料科学等,是一综合性前沿学科。本学科旨在针对光机电工程及应用中的科学问题,研究光机电设计、制造及控制的新原理、新技术与新装备。学科研究方向包括纳米表面与光机电应用、光成像及机器视觉、激光微细加工技术、光伏发电及智能电网技术、光电传感检测与智能电网控制、先进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研究等。本学科建设内容从纳米表面的光电特性控制,到激光微细加工,再到光电传感器在光伏发电和智能电网控制的应用,各研究方向相互关联,是光机电科学在前沿领域的交叉与有机结合。
 
专业代码:0803Z2
专业名称:光机电工程与应用
 
研究方向介绍:

一、纳米表面与光机电应用方向(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开展“纳米表面光-机-电-磁功能化集成设计-制造-检测-应用”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研究,探索低能电子诱导下纳米表面制造新原理与新方法,揭示纳米尺度与纳米精度下表面制造、特性控制和跨尺度制造中的尺度效应、表面/界面效应,发展低能电子诱导下的纳米表面制造及光机电应用领域的新工艺与新装备、以及纳米柔性表面的光磁机电生物传感与纳米摩擦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本方向研究团队包括:刁东风,范雪,王超,汪朋飞,曹媛媛,张希,陈成,黄亮亮,白健男,尹美杰,张熙。


学术带头人:

刁东风,工学博士,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纳米表面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纳米所)所长,深圳大学电镜中心主任。 1988年4月-1992年12月留学于日本东北大学取得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1月-1994年3月日本东北大学助教;1994年4月-1994年12月日本静冈大学讲师,1995年1月-2001年3月日本静冈大学副教授;2003年11月-2013年10月任西安交通大学教育部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1月起任深圳大学纳米所所长,2016年7月起任深圳大学电镜中心主任。至今已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检索杂志论文80余篇((Nano Energy, Nanoscale, Carbon, Acta Materialia,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Friction, ASME-Journal of Tribology, etc),最佳单篇被SCI论文引用超过180次),发明专利20余项(两项专利已转化成产品核心技术)。目前开展纳米表面设计-制造-检测-传感-应用5个方向研究(包括:先进纳米表面制造科学基础与工程技术装备研究;纳米表面的超低摩擦发电原理与应用技术及相关测设装备研究;纳米表面的自旋电子学与光电传感学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制造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No.91323303”开辟新的纳米表面研究领域。主持国际及国家级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刁东风教授已招收培养博士生16人,硕士生30人。在纳米表面科学与工程及其在光磁机电领域的传感新能源应用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详细网址:(1) http://nanosurface.szu.edu.cn ; (2) http://emc.szu.edu.cn
 

二、激光微细加工技术方向(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利用热、电、化学、光、声等多场耦合,以微细激光加工、微细电火花加工、微细电解加工、微细电沉积加工以及微细车铣削加工等微细加工技术为工艺手段,以微能形式增材或减材,通过光电智能控制实现复杂微结构精准制备,深入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研究,揭示成形材料微结构与性能的演变规律与尺度效应,实现微细加工的新原理、新方法、新工艺与新装备。

本方向研究团队包括:伍晓宇,黄虹宾,程蓉,娄燕,罗烽,石红雁,刘志远,龚峰,彭太江,马将。


伍晓宇,男,教授,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院长,近年来在制造类SCI权威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长期从事微细加工技术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目前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取得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细加工技术成果。
 

三、光电传感检测与智能电网控制方向(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以光电传感器及其应用的智能电网为对象,通过融合光电、电气和控制领域的知识,探讨基于Faraday磁光效应和Pockels电光效应的电力网大电流和高电压传感测量理论与方法,继而研究智能电网自治控制和高效运行的理论与技术,实现智能电网安全可靠优化运行、保障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

本方向研究团队包括:曲行达,彭建春,潘剑飞,吴超,王芸。

学术带头人:

曲行达,男,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人因工程研究所主任。2013 年,入选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近5年来在“人体运动和姿态控制”研究方向等相关领域最顶尖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作为主持人承担的研究经费总额超过了70万新加坡元(约350万人民币)。指导博士生9人,其中已完成博士论文6人。多次担任国际会议分会主席和被邀请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担任16种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审稿人。


彭建春,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IEEE高级会员,CES高级会员,中国城市供电专委会委员,《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杂志编委,深圳大学智能电网研究所所长,美国ASU博士后,英国Brunel Univ.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智能电网优化运行与控制、广域测量系统、再生能源发电及并网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已经独立招收指导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一百余人。主持和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7项、与电网公司合作课题等近40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获得授权的美国发明专利2项、中国发明专利13项。在IEEE Trans. PWRS、IET(IEE) GTD和中国电机工程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四、先进光电子技术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致力于研究光电子器件的微型化和高度集成、纳米材料制备和功能器件、光信号处理以及基于微纳光子器件的新型激光技术。
本方向研究团队包括:徐平、孙一翎、曹文华、王冰、张旭琳、李贵君、雷蕾、黄海漩。


学术带头人:

徐平,男,教授,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建院院长(2006-2015),现任中共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深圳大学微纳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首批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暨"深圳大学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1999-2003)。曾获"深圳市青年科技奖"、"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与同事共同创建了“微纳光电子技术”硕士点(2010);拥有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4项,省/市/区/校项目10多项;在深大已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39名(含在读),在《Optics Express》、《Science In China》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80多篇学术论文。提出一体化微光学导光板、平面集成微光学识别系统、三色光变器等;主要研究领域微纳光电子技术与器件、微光学与二元光学。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光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光学学会常务理事、深圳市电子学会监事长、全国激光辐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深圳市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等。
 

五、微电子技术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致力于研究微纳米材料结构、二维半导体、第三代半导体为基础的微纳米器件和芯片的设计、制作、测试、仿真、嵌入式系统、集成和封装技术,及其在物联网、互联网、通信技术、5G/6G、显示技术、柔性电子等领域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传感器、智能天线、半导体光电器件、纳米光电器件、毫米波器件、太赫兹放大器、毫米波太赫兹天线、纳米电池技术、量子力学DFT仿真等。

本方向研究团队包括:钱正芳、何文龙、张登国、孙一翎、贺威、赵晓锦、叶文彬、黎冰、陶科玉、吴庆阳。


学术带头人:

钱正芳,男,特聘教授、国家特聘专家,博士生导师。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爱荷华大学、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和美国智慧科技公司,从事高水平学术研究和高技术产品研发二十五年。曾任摩托罗拉实验室首席工程师和美国智慧科技公司首席技术官。领导或参与过十多项中国七五重点、中国八五重大项目、美国国家基金、美国福特基金、美国国家实验室和摩托罗拉项目。发表了七十多篇国际专业杂志和国际会议论文、三十篇摩托罗拉内部技术论文报告。获得并申请十多项美国和国际发明专利、中国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主要招收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光机电结合的微纳米传感器和毫米波太赫兹天线技术。
 

研究成果介绍:

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联合共建的广东省高校先进光学精密制造重点实验室,五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模具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实验室、电磁控制重点实验室、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激光工程重点实验室)和两个特聘教授团队(纳米表面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和人因工程研究所)。在光机电工程与应用领域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

纳米表面与光机电应用方向(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纳米表面与光机电应用方向(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围绕“纳米表面设计-制造-检测-传感-应用” 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现已建成整体万级局部百级洁净间实验室200平米,模拟计算中心100平米,将为本学科建设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和依托。在等离子体纳米表面加工领域,自行组装了ECR纳米机能加工系统,实现峰高为1-5 nm,峰距为50-100 nm的特定设计的表面微纳米形貌加工,该成果已经超过了ECR等离子体技术国际先进水平;首次提出了ECR低能电子照射加工的实现判据,并利用低能电子照射加工技术制备出石墨烯嵌层结构碳纳米表面。在纳米表面工程领域,提出了薄膜界面剥落的“3 过程理论”,为后来的“薄膜摩擦接触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解决了被称为纳米难题的纳米薄膜韧性测量问题;在此基础上,自行组装了球盘型摩擦磨损实验系统,阐明了不同纳米结构碳纳米表面的低摩擦行为及其机理。在纳米表面光机电功能化应用领域,研究团队对不同纳米结构碳基纳米表面的光电特性进行研究,提出石墨烯嵌入式纳米结构改善碳基纳米表面光电特性的作用机理,发现电子照射下石墨烯嵌层结构的产生较高的磁化强度并阐明其产生机理。功能化纳米表面为新型超光滑低摩擦-新型光电转换-强磁阻效应高附加值纳米器件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目前本研究方向已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纳米表面检测双球差校正超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配备有单倾、大角度双倾、原位加力、原位加热及三维重构五种样品杆。 该电镜为美国FEI公司Titan3 Themis G2,配备超高亮度场发射枪、单色器,聚光镜及物镜球差校正系统,结合最新Ceta2相机(目前为国内仅有)、高性能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以及X射线能量色散谱(EDX),具有极高的空间、能量分辨率以及可观的时间分辨率,可实现纳米表面材料原子分辨的高速成像、原子分辨EELS及EDX二维谱、三维立体重构及纳米材料的动态原位观察。其重要分辨率具体如下:TEM信息分辨率为60pm;STEM分辨率为60pm;EELS能量分辨率0.2eV。本电镜是探究纳米表面物质性能的结构本源,深入了解原子、电子结构,及探讨亚原子尺度科学问题的强大工具。


详细网址:(1) http://nanosurface.szu.edu.cn ; (2) http://emc.szu.edu.cn
 
激光微细加工技术方向(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在微模具领域基于飞秒激光/微细电阻滑焊组合工艺首次提出了“微型双工位金属箔叠层成形方法(Micro-DLOM)”,实现了三维微结构模具的高效制备难题,发现和揭示了三维微结构叠层滑焊成形过程中的沉积效应机理;进一步地,首次提出将Micro-DLOM方法应用于三维微细电极的叠层拟合制备,从而在微细电火花和微细电解加工领域真正实现了使用三维叠层微电极解决整体式高强度三维微结构模具的高效率高精度制备难题。在材料微成形领域,为解决非晶/纳米晶/超细晶材料及其微器件制备问题,首次提出了“粉末电阻热微体积成形方法(Micro-RWM)”和“微型超声粉末模压成形方法(Micro-UPM)”,致力于研究热、电、化学、光、声等多场耦合对非晶/纳米晶/超细晶材料交互作用的各种内在科学问题,定量表征成形材料微结构与性能的演变规律与尺度效应,为相关工艺方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光电传感检测与智能电网控制研究方向(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在光电传感检测与智能电网高效运行方面,提出了耗散功率分量理论,论证并揭示了不同光伏发电电源引起电网损耗的机理,该成果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3项、获得了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提出的智能电网有功无功经济负荷分配方法,有效解决了多源时空协调和有功无功耦合的复杂问题,该成果获得了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在光电传感检测与智能电网安全调控方面,提出了流通功率分量理论,论证并揭示了不同光伏发电电源引起的电网支路功率流机理,该成果获得了授权的美国发明专利2项;针对光伏发电等间歇性波动性新能源接入智能电网引起的不稳定问题,提出了利用电力电子先进控制方法高效吸纳新能源的技术,并开展了输配电关键技术与装备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该成果获得了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针对智能电网高效节能的问题,开展了电网新型节能技术与系列装备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该成果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针对高效率使用电能问题,开展了企业电气节能集成技术和系列装备及其应用研究,该成果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部高校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目前,本方向建成有光伏发电系统一套、光伏和风电系统一套,建成有RT-Lab光伏发电及智能电网半物理仿真系统、PSD(BPA)和PSCAD/EMTDC光伏发电及智能电网稳态和暂态仿真系统,具备先进的光电传感检测与智能电网控制研究条件。

 
先进光电子技术研究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微光学技术与器件研究方面,对深蚀刻二元光学进行系统研究,获得“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利用微光学、二元光学技术提出集成化的LED微光学导光板,打破美国专利;设计并制作二元光学元件并与高速光开关集成,创建具有处理容量大、速度快、结构紧凑、成本低廉等优点的新型循环级连三维Omega网络,可实现全光型无阻塞任意光交换;设计了一种新型微光学平面集成相关器,实现系统的集成化、微型化、低成本与大规模复制;提出基于亚波长二元简单周期结构的新型偶数分束器,实现零级有效抑制、高衍射效率、高均匀性的太赫兹偶数分束,突破传统标量理论设计局限性;提出嵌入式亚波长二元矩形周期结构三色光变器,实现方位角调节的蓝、绿、红三色转变效果,突破了当前国内外亚波长两色防伪光栅的局限等。在激光及光功能器件方面,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一种新型表面等离激元模式,可在保持相同模式宽度的同时,实现超远距离传输(提高3~4个数量级);制备了世界上芯径最小的碳纳米管(0.3nm),并实现了调Q输出;首次获得了基于低双折射率光纤的波长可调谐、可切换,且波长间距可调的双波长耗散孤子输出;在净正常色散八字形腔掺Er光纤激光器中,首次实现了输出脉冲宽度随着泵浦功率的增加而增大高能方波脉冲耗散孤子输出;采用纳米压印技术,提出了在超薄单晶硅上利用各向异性特性制备纳米尺度倒金字塔陷光结构,首次实现了转换效率超过13%的超薄单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提出采用近空间升华技术制备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获得的转换效率超过16%;利用磁控溅射技术,通过镁掺杂对电子/空穴传输层缺陷和能带的调制作用,实现了转换效率接近20%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基于Ti-SiO2-Ti立方体阵列和相变材料,设计并实现了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的超宽带(623nm-3μm)完美吸收器等。在光信号处理方面,利用高非线性硅基狭缝波导显著提高的非线性系数,实现了大计算容量的多模光逻辑与运算等。
 

微电子技术研究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 年该方向引进国家特聘专家钱正芳教授、2018年引进国家特聘专家何文龙教授。在芯片封装集成、毫米波太赫兹天线技术、太赫兹放大器技术方面有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建成了万级超净间、微电子平台、毫米波太赫兹实验室、二维纳米材料生长实验室、小型超级计算机等。拥有67GHz的矢量网络分析仪和高频探针台(升级到110GHz)、高达325GHz(升级到500GHz)的毫米波太赫兹测试仪器、太赫兹测试系统、纳米精度的小型激光直写光刻机、8英寸石墨烯CVD生长系统等超过一千万仪器设备。在CMOS 智能传感芯片电路设计,模数转换集成电路(ADC)设计,数字滤波器电路设计以及半导体抗辐照器件电路设计等方向形成学科优势。借助于深圳市微电子产业迅猛发展的强大动力,使微电子技术方向形成“产业引领,产学研结合”的特色。
 

综上,光机电工程与应用博士点二级学科研究团队近五年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发表SCI研究论文110篇;已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29名,硕士研究生500余名,在站博士后10名。依托上述研究成果,以及在光学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具有设施先进、专业化水准高的科研和教学实验室,为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条件。
 

主要课程设置:

一、博士生的课程学习必须修满19学分,博士生学位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国语、基础理论课、专业课。课程学习一般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内结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多种教学方式。

1、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学习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应用要求博士生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专题论文。

2、第一外国语学习要求达到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

3、专业外语使研究生了解、熟悉外语论文的写作及如何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和进行学术报告,由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研究生选读和笔译相关专业外文文献,学科点组织考试。

4、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要起到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理论、掌握相应技能和方法、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和动态等作用。课程包括:科学计算和光电子学(二选一)、系统建模与仿真和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二选一)、纳米表面工程与摩擦学、微细加工理论与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信息光学(五选一)。

5、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10次以上学术讲座,并由本人进行正规性的学术报告或参加学术会议口头发表1次以上。本人进行学术报告后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学术内容。
 

二、博士生的学术研究实行导师负责制,具体包括:

1.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博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在导师和导师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进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工作,明确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开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论文选题应属国际前沿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2.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报告要求文献阅读要结合课题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领域进行,参考文献应在50篇以上。文献综述报告要反映国际和国内在本领域的研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文献综述报告可以和开题报告结合起来进行,文献综述报告应不少于6000字。

3.中期检查:在博士生研究生阶段,对其综合科研能力、论文选题、论文工作进展以及后续研究计划等方面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查和监督。导师及指导小组检查学生个人培养方案执行情况。

4.发表论文:应满足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要求。

5.学位论文:论文的学术水平应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聘请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三名(其中至少两名应是校外专家)。论文评阅人应是本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学风正派且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
 

培养目标: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积极为社会发展建设服务;在光机电工程与应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和交流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成为光机电工程与应用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
 
毕业后可以从事的工作:

本博士点主要培养具有多学科交叉为背景的光机电工程与应用领域相关科研工作与创新创业人才,深圳市相关产业发达,就业环境十分优越,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就业去向包括全国高校、研究所从事高等教育以及科研工作,以及在国内外自动化机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电网、石化、铁路、医疗器械等行业高科技公司从事研发、设计、制造或经营管理等工作。代表性就业单位如: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市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市大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华为、腾讯、南方电网、西门子、飞利浦,等等。

学制:三年

授予学位:工学博士

 

网站申明:以上课程知识产权归属主办单位,深圳MBA总裁班研修网仅提供信息展示,而非商业行为 粤ICP备17004821号
免责声明:深圳EMBA总裁研修网部分内容摘自网络,如有侵害您的权益,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版权声明 
Copyrights © 2007-2024 mba-sz.com shenzhen MBA edu Cente All rights reserved